从平安人寿减持华夏幸福,看险资的房地产投资逻辑悄然生变

adminweb

  来源:中保新知

  房地产投资,正面临着险资“冷热不均”的对待。

  8月8日,华夏幸福公告称,股东平安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平安资管计划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,拟减持所持股份不超过1.17亿股,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不超过3%。减持方式为大宗交易及竞价交易,拟减持股份的价格区间视市场价格确定。

  一边是中国平安减持华夏幸福,而另一边,险资则以另一种方式在参与房地产投资:如新华保险、阳光人寿、大家保险对王健林旗下的万达广场的“收购潮”,瑞安房地产佛山两项目引入大家保险,友邦保险、中宏保险参与成立的“中信金石基金·瓴寓国际租赁住房基础设施Pre-REITs基金”投资上海市松江的租赁住宅柚米社区等。

  两种现象背后,折射出险资对于房地产投资的逻辑正在发生变化。

  目前浮亏超九成

  01

  中国平安的此番操作,可以简单理解为,在华夏幸福的投资上损失太多的“割肉”行为。

  中国平安旗下平安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分两次获得华夏幸福25.25%的股权。

  2018年7月10日,平安资管与华夏控股签订《股份转让协议》,约定华夏控股通过协议转让方式,向平安资管转让5.82亿股华夏幸福股份,占总股本的19.7%,转让价款共计137.7亿元。

  2019年1月31日,平安资管又与华夏控股、王文学共同签署《股份转让协议》,获得华夏幸福1.71亿股股份,转让价款共计42.03亿元。本次权益变动后,平安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平安资管受托管理资金合计持股7.58亿股,占华夏幸福总股本的25.25%。

  在2021年9月,中国平安“被动”成为华夏幸福的第一大股东,当时还有股民评论戏谑“炒股炒成了第一大股东”。当时,华夏幸福发布公告称,因控股股东华夏控股持有的公司股票被强制执行,导致持股比例下降,原第二大股东平安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被动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。

  从2021年的债务爆雷开始,华夏幸福似乎就开始走“下坡路”。2019年,华夏幸福净利润146亿元,但是2020年下降到36.65亿元,2021年亏损390亿元。虽然2022年扭亏为盈15.8亿元,但是2023年和2024年再度分别亏损60亿元和48亿元。

  华夏幸福的境况不可避免地对作为大股东的中国平安造成一些影响。2021年2月,在中国平安召开的2020年业绩发布会上回应称,针对近期出现的华夏幸福债务问题,投资华夏幸福的风险敞口为540亿元,将根据进程及时提起拨备。

  而中国平安决心甩掉华夏幸福并不难理解。从转让价来看,2018年华夏幸福每股转让价为23.655元,2019年华夏幸福每股转让价为24.597元。而现在,华夏幸福每股股价为2.18元。

  这也意味着,中国平安对于华夏幸福的投资已经浮亏超九成。

  加大不动产投资

  02

  随着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,险资在一段时间内的投资会呈现出一定的特点。有减仓自然也有加仓,特别是在作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房地产领域。

  有媒体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的信息梳理,截至7月22日,今年以来、中国人寿、太平洋人寿、平安人寿、建信人寿公布了13笔大额不动产投资,涉及6个不动产项目,均为对此前签署的不动产项目的新增投资,合计新增投资47.47亿元,出资笔数和金额均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。

  近期,友邦保险对上海松江柚米社区整体收购也引发关注,该项目总建筑面积超10万平方米,可提供2252套保租房。

  从收购方式来看,友邦保险、中宏保险通过成立“中信金石基金·瓴寓国际租赁住房基础设施Pre-REITs基金”进行收购。该基金是友邦保险联合中信金石基金、瓴寓国际等于2024年12月共同设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,中信金石为管理人,瓴寓国际负责运营。

  今年6月,瑞安房地产在佛山的两个项目也引入了险资。6月25日晚,瑞安房地产公告显示,通过全资附属公司SODH及现有股东(均为瑞安房地产附属公司)、基金、基金普通合伙人1和基金普通合伙人2、岭南新天地项目公司佛山瑞安(瑞安房地产附属公司),以及岭南站购物中心项目公司佛山安盈(瑞安房地产附属公司)达成合作,将佛山瑞安及佛山安盈各自100%股权转让给基金,总对价约34.9亿元。

  交易完成后,瑞安房地产将通过间接全资附属公司上海瑞安拥有基金57.63%的合伙权益。两家项目公司的财务业绩仍将于瑞安房地产的财务报表内综合入账。该交易于扣除税项及交易成本后,所得款项净额合计约6.83亿元,所得款项将用于公司的一般营运资金。

  而瑞安房地产公告中的“基金”是指青岛瑞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,其实际控制人为盛鼎私募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。从股权穿透来看,该基金所有的5家股东中,盛鼎私募基金、海口远见共创一号基金(有限合伙)、天津远见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3家股东实控人为大家保险集团。另外,瑞安房地产发布的公告还进一步解释,基金普通合伙人1和基金普通合伙人2均为财政部最终拥有的保险公司间接拥有。

  此外,去年以来,险资对于王健林旗下万达广场的“扫货”也一度引发关注,参与的险企包括新华保险、阳光人寿、大家人寿等。

  投资逻辑生变

  03

  从险资热衷房地产股权投资到不动产投资,可以看出险资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逻辑已然发生改变。

  险资对于上市房企的股权狂热还要追溯到2015年的第一轮举牌潮时。彼时,房地产行业正值景气周期,部分险资举牌是为了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。从举牌的行业分布看,地产、金融、医药等板块公司多次出现,其中地产成为险资最爱。

  2019年,险资再次掀起布局房地产股的热潮。比如偏爱地产股的中国平安,是旭辉、碧桂园等上市地产公司的主要股东,在2019年对华夏幸福、中国金茂等房企进行了增持。

  险资对于房地产股的转变发生在2021年。在当时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下,新房销售及回款表现承压,加上外部融资及债务偿付高峰到来,房地产板块积累的一些风险释放。

  在这种情形下,险资陆续选择与房地产股权“分手”,大家人寿、中国人寿、和谐健康、君康人寿等险企对所持房地产股票进行减持。2021年前三季度,中国人寿连续减持万科A、招商蛇口两家公司股票,后大家人寿累计减持金地集团5%的股份等。

  一切改变都有迹可循,政策层对于房地产的调控基调也在发生转变。2016年12月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“房住不炒”。“房住不炒”成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房地产调控基调。

  一直到2024年9月2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,首次明确提出,“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”,这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对房地产市场行情作出“止跌回稳”的明确指示,显示出国家稳楼市的决心。当下,险资第三轮举牌潮正进行得如火如荼。

  从“房住不炒”到“止跌回稳”,可以看出在经济环境变化之下,政策层面对于房地产的态度在发生转变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险资对于房地产投资逻辑的生变亦能理解。一些优质不动产在近几年已经跌出了“性价比”,险资此时入局,或许有望能够“抄底”。但是,部分险资对于上市房地产股权的“亏损”投资,也需要引起反思。毕竟,比起何时入局,何时出局也同样重要。

  • 欧洲债市:德国国债收窄跌幅 受欧美贸易协议相关言论影响
  • “假发大王”瑞贝卡,被证监会立案!
  • 瑞和数智早盘逆市涨超8% 正式布局Web3.0和加密货币资产领域
  • “千亿ETF大厂”又增一家!华宝基金旗下权益类ETF规模超1000亿元
  • 美联储会议前瞻:鲍威尔顶着政治压力按兵不动,存在罕见的双重异议风险
  • 爱康国宾张黎刚:别指望几百块钱能查出所有病
  • 直击WAIC |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周伯文:AI研究不是零和游戏,更多优势来自安全方面的合作
  • 网友建议空姐不再“服美役”,又一航司换装:平底鞋取代高跟鞋,可选裤装
  • Moneta Markets亿汇:库存收紧油价微涨 贸易疑虑仍笼罩市场
  • 星展:升众安在线目标价24港元 维持“买入”评级
  • 高股息沸腾!中国电建涨停,价值ETF(510030)上探1.44%冲击四连阳!机构:高股息资产仍具吸引力
  • 美欧协议细节有待敲定 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称还有很多将讨价还价
  • 投资人怒了!伯朗特机器人多年亏损 CEO想月薪200万
  • 微创医疗获摩根大通增持约1484.20万股 每股作价约9.78港元
  • 2025年7月票据市场回顾与8月展望
  • 所有资产上链!Coinbase要做“万物交易所”
  • 本文"从平安人寿减持华夏幸福,看险资的房地产投资逻辑悄然生变"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技术百科网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    从平安人寿减持华夏幸福,看险资的房地产投资逻辑悄然生变

    取消
    微信二维码
    微信二维码
    支付宝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