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大梦断港交所,十六年风雨迎来退市终章

adminweb

  来源:华夏时报

  8月12日晚间,中国恒大集团(03333.HK)(下称“恒大”)发布公告称,因未能满足香港联交所复牌指引要求,且未能在2025年7月28日前恢复股份交易,联交所依据《上市规则》决定取消其上市地位。

  截至停牌时,中国恒大股价为每股0.163港元,其总市值由历史高峰期的逾3700亿港元降至停牌时的21.5亿港元,股价已低于1港元。

  公告明确,公司股份的最后上市日期为8月22日,上市地位将于8月25日上午9时正式撤销。

  中国恒大在公告中坦言,无意就上市委员会作出取消上市地位的决定申请复核。停牌18个月、历经4年的拉扯博弈后,恒大选择了停止挣扎。

  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向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表示,恒大和华南城均属于长期停牌且重组无实质进展的高风险房企。恒大退市表明港交所《上市规则》第6.01A条的执行不再留情面,“长期停牌=高概率退市”的市场预期已经固化。

  他坦言:“‘时间换空间’策略在港股地产板块基本失效,这会加速类似企业的出清进程。现在恒大正式退市,华南城在18个月后也大概率难逃此结局。”

  豪赌上市

  恒大的崛起与衰败,是中国房地产行业高杠杆扩张模式的一个缩影。

  恒大集团自1996年成立至今,经历了从创业到上市、巅峰至危机的完整周期,犹如一面镜子,折射出中国房地产行业曾经“野蛮狂飙”的时代特征,也揭示了资本杠杆与企业家野心碰撞下的风险积累与爆发。

  1996年,许家印创办广州恒大实业有限公司,初期通过金碧花园项目的成功开发积累了第一桶金,奠定了其在房地产领域的基础。

  恒大的成功并非偶然,依托快速开发和低价销售的模式,它迅速在广州市场崭露头角。

  然而,许家印的野心远不止于此。在房地产行业起步之初,恒大就开始大举扩张,力求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
  2006年,恒大通过引入德意志银行、美林、淡马锡等知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,获得了4亿美元的融资,为其后续的扩张铺平了道路,后续再融得高额结构性担保贷款。

  恒大迅速扩大土地储备,并依赖资本市场加速布局,至2007年,恒大的土地储备量从2006年的不足600万平方米,激增至4580万平方米,增幅接近七倍,为其后续的高杠杆运作打下了基础。

  然而,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却为恒大的上市扩张计划带来了沉重打击。尽管恒大当年成功获得第二轮融资,但全球经济的动荡使得公司上市进程多次受阻。

  彼时,金融危机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,恒大的上市梦想一度陷入停滞。

  正当公司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,国家的“四万亿”救市计划帮助地产行业迎来了转机。恒大得以在危机中恢复元气,销售额在2008年突破百亿元大关,并于2009年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,市值一度达到705亿港元,成为当时中国市值最高的民营企业。

  上市后的恒大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,迅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通过不断融资与高杠杆扩张,恒大在接下来的十年中,销售额从2009年的303亿元飙升至2019年的超6000亿元,2020年更突破7232亿元,成为行业巨头。

  进入2021年,恒大实施了雄心勃勃的多元化战略,涉足足球、矿泉水、粮油、乳业等多个行业,试图通过多元化布局分散风险。

  然而,多元化布局及高杠杆运作,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高的财务和偿债压力,企业的隐性风险也逐渐暴露。

  过度依赖资本杠杆的扩张模式使得公司财务状况日渐紧张,特别是在出台“三道红线”政策后,恒大的资金链陷入严重困境。

  彼时,房地产融资全面收紧,公司面临融资渠道的断裂。迫于资金压力,恒大启动了资产出售、股权引战、促销去化等多项举措。然而,由于依赖高杠杆的扩张模式无法有效自救,恒大最终陷入债务危机。

  2021年,恒大首次承认商业票据逾期,随之而来的理财产品兑付危机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信用危机,涉及未兑付余额高达340亿元,超过10万名投资者受到影响。

  随着企业偿债能力的快速下滑,恒大的违约风险愈加严重。2019年至2022年间,恒大股价暴跌、债务违约频发,资本市场对其失去了信心。2022年,恒大停牌17个月后复牌,股价暴跌78.79%,市值蒸发超千亿港元。

  2023年,恒大集团发布境外债务重组方案,预计未来三年将需要新增2500亿至3000亿元融资。然而,债务重组方案迟迟未能落实,公司的破产危机愈加迫近。同年9月,许家印因涉嫌违法犯罪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,恒大的困境进一步加剧。

  最终,2023年12月,香港高等法院宣布恒大进入破产清算程序,并于次年1月29日颁令清盘,安迈顾问被委任为清盘人。

  清盘退场

  距离恒大成立30周年仅剩11个月13天,然而,这家曾经风头无两的地产巨头,最终未能走到其“而立之年”。

  作为中国房地产曾经的标杆企业,恒大一度是无数投资者和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,但如今,它的退市与清盘已成为行业深度调整的象征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清盘人在前述公告中,披露了截至2025年7月31日的恒大清盘首份进展报告。

  首份清盘报告显示,恒大清盘工作复杂且耗时,涉及四大核心范畴:重组、资产处置、破产原因调查以及债务厘清。

  清盘人于报告中坦言,恒大的清盘工作正面临重重挑战,涵盖重组、资产处置、破产原因调查与债务厘清四个关键领域。

  目前,清盘人仍未能明确找到可行的整体重组路径。尽管恒大新能源汽车部分投资方案一度吸引潜在投资者,但未能成功落实。

  截至7月末,清盘人直接管控的恒大集团资产总值约270亿港元,可变现金额约20亿港元,包含中国恒大直接持有的8170万港元和通过控股附属公司回笼的约13亿港元。

  报告显示,截至2025年7月31日,恒大收到187份债权证明表,债权总额高达3500亿港元(约450亿美元),这一数字远高于恒大2022年披露的275亿美元负债额。

  此外,恒大的合并财务报表显示,截至2022年末,该公司资产总额达到1.84万亿元,而负债则为2.44万亿元。这些数字不仅凸显了恒大的负债危机,也让清盘过程变得更加艰巨。

  在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看来,此次恒大退市有效加速了行业风险释放与泡沫出清,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资源重组,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。

  李宇嘉向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表示,退市程序是资产重组的关键。若退市程序长期停滞,将实质性阻碍后续重组工作的推进效率。

  他强调:“风险出清是市场触底反弹的必要前提。唯有彻底化解存量风险,清除低效资源,方能实现市场的根本性修复与良性发展。”

  黄立冲则从近期华南城清盘案件的相似性出发,深入分析了资本市场对内房清盘和退市案件的反应与理解。

  他指出,恒大与华南城的退市/清盘案例,将促使境外机构在定价港股地产债和股权时显著提高“退市风险溢价”。投机性押注“复牌重生”的机会窗口会大幅缩小。

  此外,黄立冲也明确强调,尚未完成清盘的企业面临的选择非常严峻。他坦言,“要么加快实质性重组,争取债权人支持;要么面临快速司法清盘,没有长期拖延的缓冲期。”

  黄立冲进一步提到,对于港股市场而言,退市与清盘先例会促使壳资源价值下滑,长期停牌企业维持上市的意愿和能力都会下降,进而影响整体市场的活跃度与投资信心。

  (文章来源:华夏时报)

  • 加拿大央行7月曾考虑降息 最终决定观望更多数据
  • 千亿重组,大动作!
  • 上海进一步扩大AI应用 支持优质企业发展风投基金
  • 混动汽车强劲需求抵消关税冲击 丰田上半年全球销量创新高
  • 财政部年内再度披露隐性债务问责案例,释放严监管信号
  • *ST天喻:公司和华信新材有合作,主要是涉及智能卡材料方面的合作
  • 国家新闻出版署:7月份共127款国产网游、7款进口网游获批
  • 阿里千问在知名AI平台调用量两天超500亿tokens
  • 违反账户管理规定等!上海银行被罚没超2900万元 15名相关责任人被罚
  • “阅兵牛”狂奔,国防军工领跑全市场!512810放量涨超2%,融资余额再刷历史新高!
  • 关税休战90天,A股光伏的“黄金窗口”还是“最后晚餐” | 我们的信心,源于实力而非“休战”
  • 期货市场交投逻辑正向产业基本面回归
  • 爱婴室换手率29.12%,机构龙虎榜净卖出4528.95万元
  • 日本央行多位委员:过快削减购债量可能影响市场稳定
  • 刚刚,刘强东花180亿买了个新平台
  • 国泰君安期货:行情急转直下,这两点你需要关注!
  • 本文"恒大梦断港交所,十六年风雨迎来退市终章"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技术百科网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    恒大梦断港交所,十六年风雨迎来退市终章

    取消
    微信二维码
    微信二维码
    支付宝二维码